《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摘录

记录本身,已是反抗

2022-07-26 · 15 min · 2962 words · edwardzcn-decade

《病隙随笔》摘录

古园寂寥,我求一心安定。

2022-04-29 · 2 min · 374 words · edwardzcn-decade

《我与地坛》摘录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

2021-03-06 · 31 min · 6196 words · edwardzcn-decade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摘录

导读 异端之必要

译者谈鹤见俊辅。

i “最后一次谈及鹤见俊辅,是在一家过分拥挤的意大利餐厅里。这是纽约 4 月的一个傍晚,我与坂本龙一斜对而坐。”

“在一张餐巾纸上,我写下了几个日本知识分子的名字,丸山真男、加藤周一以及鹤见俊辅。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他们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

iv “他最重要的‘转向’研究也是如此。1959 年至 1961 年间,他与合作者完成了三卷本《转向》,追溯并讨论为何在战时日本,知识分子们,不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自由派,还是宗教人士,皆在国家权力的强制下,半强迫、半自愿地转变了思想。”

vii “专制,这种政治生活之癌,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一个健康肌体,而人们又是怎样丧失抵抗能力的。与德国、意大利不同,日本从未有过一个魅力四射的独裁者,一个总是掩藏于幕后的天皇与一群技术官僚,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viii “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学与士兵的教育中,采用以天皇神话为中心的世界观,而高等教育则以欧洲为模板,相信天皇的权威要被限制在宪法之内。前者是‘显教’,后者则是‘密教’。在鹤见俊辅看来,明治时代的缔造者们设计了一套方案,希望‘显教’与‘密教’共存,彼此制衡,但最后显教部分吞没了密教部分。”

一 向 1931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趋近

几点随想奠定基调。

P001 “从现在开始,我要谈论的主题是,1931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精神史。在进入主题之前,我先说明几点随想。”

  • 语言与信任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说英语的日本人不值得信任。

    P001 “1945 年至 1952 年美军占领日本期间,我曾就此再三向遇见的美国人说明。因此,对我来说,我希望各位在我试图谈论日本之际,对我所说出的话,都能稍打折扣,再予思考。”

    P002 “在我看来,借用欧化语言的表述,未必意味着思考本身的欧化。但由于在短期间内,从欧洲语言中借用如此之多的语汇,就某种意义而言,现代的日本人可说也变得难以了解自己。确实,就某个层面而言,我们已经失去自觉自身思维方式的思路。”

  • 成为开端

    P002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我希望这门课成为一个开端,借此让我们理解战争期间日本发生了什么,日本之外的地方又发生了什么,以及非战争期间的时代,日本和日本以外的地区发生过什么样的状况。”

  • 脱离标准范式

    P003 “那些被当成脱离标准范式的现象,反而更能表现出该社会的文化特征。1931 年至 1945 年日本所发生的事情,不能视为明治初年以来,近代日本史中的一个偶发事件而加以抹杀。” “我们是经由错误成长,并且是经由自觉到我们所犯的错误中,包含的真理与价值而成长。”

  • 历史的区分

    P003 “第四,以历史的区分而言,我们在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肇始,设定于 1931 年中日战争(即九一八事变)的爆发。1931 年日本的陆军领导者再中国的满洲开启战端,并进而在这个地区建立日军的傀儡政权。这种方法对整个世界而言,实乃前所未见。因而后来也导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加以仿效。”

P004 “当然,倘若外国人对日本的兴趣仅仅是出于异国情调,他的爱好与观点必然维持在其出生国所受的各种文化熏陶。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文化的接触,只是在其原本的各种价值观上,蒙上了一层日本文化的外衣,整个内涵依然没有改变。”

作者的观点,要了解日本文化“真貌”,空间结构下,将中、日、朝放到一起思考,还要再加上对应的时间结构,因而掌握日本再 1931 年至 1945 年漫长争战中的历史背景,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P006 “如何诠释现代的事件,常因我们平时抱持的偏见而有所歧异......单靠被报道出的事并不足恃,因为未被报道的事也包含许多重要的事实。”

突然联想起《有所不为的反叛者》里所提及的“遗忘的重要性”,如果此处以孤岛表示历史显露出的部分,我们不应完全忽略潜藏在遗忘之海之下的真相。

二 关于转向

P007 “首先,我说明一下‘转向’的背景。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对日本而言是个崭新时代的开端。自 1867 年明治新政府成立以来,约莫四十年间,日本国民都生活在必须攀登‘文明阶梯’——如果说真有这种东西的话——的使命感之中。”

P008 “(反德川政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权力实际转移之前,几乎都为理想捐躯了。例如,吉田寅次郎、桥本左内、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其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被视为实现这些先烈的构想、成功地推翻德川幕府并建立新政府的重要人物。

...

在进入明治时代之后,这些志士们短期内依然保留着一种敏锐的自觉,清楚地意识到,参与推翻幕府运动中的精英分子都已不在人世。”

随着先驱入土,最为纯粹的那些思想或许也被带进了地底。后继者们最初还保持着敏锐的自觉与勤勉质朴的特点,但维系不久了。

P009 “在此,我不以明治维新为起点,而谈及幕末到日俄战争这段时间领导阶层的气氛,主要是想凸显明治时代的领导阶层,与承继其后的大正、昭和时代领导阶层的对比。”

日本借鉴中国古科考制度创立了基于学校入学考试制定的身份制度。

P010 “诚如罗纳德·多尔(Ronald Philip Dore)在《学历社会——新文明病》中所述,日本政府早在 1880 年就已经使用考试制度选拔公务人员。当时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任职公务人员不需经过考试,并且保证一开始就能担任较高的职位。”

东 大 新 人 会,要了解东大新人会的重要性,首先建立起 1917 俄国革命对日本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认识。不过从作者的描述中,我读出了无奈学生太过年轻,领导人根源性改变初始想法仍然不变其领导地位,导致了集体的转向,这种转向在年轻一带中很难称得上背叛,因为他们认为本该如此。

P013 “1918 年 12 月,东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赤松克麿、宫崎龙介和石渡春雄创立了‘东大新人会’。组织纲领是由赤松起草,内容如下:

  • 吾人配合世界文化之势——人类解放的新趋势,并努力促进之。
  • 吾人致力从事现代日本之合理改造运动。”

最初

P014 “这群新人会的成员对于 20 世纪 20 年代,组织共同阵线阻止军国主义的议题并不感兴趣。”

不久,创始人与初始成员纷纷转向,而他们的带动作用是可怕的。

  • 赤松克麿

    “不久,新人会的创始人和创始成员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转而趋向国家社会主义。新人会创始人赤松克麿,1922 年加入日本共产党,其后又脱离共产党,1930 年出任社会民众党的总书记。此后,他开始阐述天皇的责任,认为天皇的责任就是保护国民的利益。这种观点导引他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建立‘满洲国’的举动正当化。他已经在替日本寻找可以和定为国策的侵略中国政策并存的民主化与社会主义化的道路了。”

  • 宫崎龙介

    “另一位新人会的创始人宫崎龙介,在太平洋战争发生前的时期,即以内阁总理大臣近卫麿公爵的密使身份进行活动,劝说中国国民党与日本合作。”

  • 麻生久

    “新人会创始成员之一的麻生久,曾以 30 年代社会大众党重要领导人的身份,推动工会的领导人与倾向国家社会主义的改革派军官结合。”

  • 佐野学

    “其他创始成员之中,以佐野学最为重要。他二十七岁时,以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东大新人会。1933 年,他四十一岁,担任日本共产党的委员长,同时也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与同为中央委员委员的锅山贞亲,在狱中发表‘转向’的共同声明。”

    “佐野学与锅山贞亲撤回他们之前所有的主张:废除天皇制赋予包括被殖民的各民族在内所有民族的自治权等;并且,他们也撤回了原本所有论点的总结——反对日本政府的‘九一八事变’政策。他们改口说,要从苏联的桎梏中解放自己,对天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表示尊敬,以发展日本的社会主义。”

    佐野学,日共当时的最高负责人,并没有因立场的改变,而提出退党申请。

P016 “佐野与锅山的共同声明发表后,‘转向’一词变成那个时代的流行语。这个词汇被一般民众纳入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一段插曲,“转向”词汇的诞生,本是“方向转换”的缩写,但是提出不同词汇的两个人思想主张却又不同。

明治社会主义者山川均发表《无产阶级运动的方向转换》,提出前卫分子必须回到无产阶级群众中。而德国研学回国的福本和夫则批判山川的 i 昂发,他认为共产主义者应该自觉本身的思考方法,并使之转向,以此对同时代的社会能有所行动。

“于是‘方向转换’被缩写而产生‘转向’一词,意指人妖自觉其自身思索的过程,并给予符合自身思想水准的新方向。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下,‘转向’之前的思想是一种顺从社会习惯行动的惰性思想。”

“在学生间成为流行语的‘转向’一词,后来被依《治安维持法》设置、对危险言行进行调查的思想警察所采用......被置身在这种技巧下受到诱导的青年,虽然以前依循福本和夫定义的转向之路前进。”

P017 “这就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转向’一词被纳入日本日常用语,并广泛使用的整个历史经纬。主要的意义在于,在国家权力之下造成思想的转变是可能发生的。”

转向还是背叛?

P018 “至于‘背叛’——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损意味。有人向警察秘密告自己以前的同志时,就用这个字眼,这种场合或许可以称作背叛。然而,如果我们将 1931 年至 1945 年日本所发生的转向现象,一律都已‘背叛’的恶名统称的话,我们就会丧失从谬误中发掘真理的机会。”

后面这段话也是我读的时候的感觉,以家国之转向反过来思考人生的‘转向’。

P019 “我不断地问自己下面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生中,有人能不经历‘转向’的吗?导引这些人‘转向’的条件是什么?他们如何将他们的‘转向’正当化?经历过战争后,回顾‘转向’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在我们研究 1931 年至 1945 年间的日本时,是极为重要的。”

2020-09-28 · 54 min · 10625 words · edwardzcn-decade

《我执》摘录

P006 “《我执》写的,正是一种极度强烈的‘有我’的文学;《我执》记录的,正是唯有透过这种‘有我之境’才会出现的奇异景致。”

P014 “《我执》有浓厚的忏悔录风格,哪里来自奥古斯丁哪些来自卢梭,无法一一细表。”

八月一日 题解

P003 “我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的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八月三日 不可分类者

归类,你又属于哪一类呢?

P038 “所谓归类,其实就是我们常常会被问到的:‘你喜欢哪一类型的人?’似乎在我们爱一个人以前,首先爱的是一个类型,一种体相,一种性格和特质。这样的类型也许像柏拉图的‘理型’,不存在于此世,只能再脑海之中飘浮。”

“理想的类型。顾名思义,在理想的世界里面”。

“可是或许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发现一个不能归类的人,甚至与理想的类型完全沾不上。”

八月四日 禁欲

P40 “对于知识与智能,吾人也不应滥情,随意张口就说:‘我爱智慧’;反该默默地谦卑地爱他,自己构想那最终地完美结局。”

八月五日 真理

P41 “当恋人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纯真,他就会以为自己得到真理,他以为自己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真实,拥有了一座他人既没发现更不理解的隐秘花园。”

P42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往复,在信与不信之间来回,这是恋人和信徒共有的特征。上一刻仍沉浸在出魂的狂喜之中,下一刻瞬即被冷漠刺醒。”

八月六日 树犹如此

P44 “一棵树的长成,是多么不容易呀。释迦牟尼总爱以树取喻,从其种子的抽芽开始说起,再看根部的延展深入,再到枝干的茁长,树叶的繁茂,花开花落,结实果熟,恰好是生命的循环,更是无数因缘(如阳光,雨水和空气)凑合的成就。”

八月七日 解谜

爱与被爱着的关系——主奴辩证法。

P45 “你控制了我的身心,不过我看穿了你的真实。”

八月九日 真名

请呼唤,我的真名。

P51 “奇幻小说的忠实读者,想必都知道‘真名’是怎么回事。传说世界万物俱有真名,一种呈现其真实本质的名字,与一般表面的名字不同,由于它掌握了事物最核心的秘密,所以必须密藏起来,隐而补彰。只有别具慧心天赋异禀的人和经过修炼的魔法师才能找到这个名字,并且呼召它,从而操控事物运行的轨道。”

“这就是为什么法师可以呼风唤雨了,因为我们凡人只知风叫做‘风’雨叫做‘雨’,但法师知道风和雨真正的名字,他知道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P52 “其实这不是小说家们凭空捏造的幻想,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信念变形……”

“恋人也相信真名的魔力,他们总不满足于对方表面的名字,那些人尽皆知、身份证上工整打印的通名;他们喜欢别造昵称,觉得这才是对方的核心。”

2020-07-16 · 17 min · 3360 words · edwardzcn-decade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摘录

2020-06-03 · 4 min · 718 words · edwardzcn-decade

《看见》摘录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我不需要通稿,给我真实,真实自有千钧,历史终将回响。

2020-05-25 · 28 min · 5500 words · edwardzcn-decade

《Justice》摘录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2019-08-29 · 14 min · 2669 words · edwardzcn-decade

《野火集》摘录

P10 “说穿了,龙应台所传承、传递的野火,其实就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教导我们在现代的荒原上培养价值的火种,批判的火种,或点灯或放火,在众多的小天地和大天地,边缘和中间之间,找到一种新的文化串联的策略......”《野火集》中野火的多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如同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神火,龙应台给台湾带来思想与意识观念的”野火“,她这个”盗火的玉娇龙“,背负着维护古典价值的使命,在哪个时代挂起漫野的星星之火。

P11 “如福柯所说,我们一再发现自己处于开始的位置;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一起思索未来,以新的火焰挑战者、文化挑战者为己任,化被动为主动,大力叩问个体生命的意义,将我们共同的困境,化成一场戏剧性的自我追寻,扩张梦想的蓝图和坐标,脚踢东西文明,甚至期待有一天,将龙应台的野火放回西方去。”

P24 “……倒觉得八零年代就是太近的昨天,时间很长,路却走得不十分远。”

P28 “八零年代,我从台北走到北京,在从莫斯科走到东伯里的大街上,秋色萧萧,已是年代末了。我看见作家在对群众演说,群众在对天空呐喊,天空,默然下起了冷雨,雨水冲洗着人们脸上悲愤激情的泪水。 那是一个最坏也最好的时代,最黑暗也最光明的时代。因为黑暗,所以人们充满了追求光明的力气和反抗黑暗的激情,而且黑白分明,奋斗的目标多么明确。力气、激情、目标明确——八零年代是理想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只有在得到”光明“之后,在”光明“中面对个人自我的黑暗,发现那黑暗更深不可测,我们才进入了疑惑不安的九零年代,世纪之末。”

2018-02-20 · 12 min · 2276 words · edwardzcn-decade